看了香港懷舊的相片, 喚醒了wei-wei的童年記憶:
海安咖啡室傍有條小巷名新街市街連同東來街這一地段俗稱「果欄」。
樓高三層的新街市街34號地下就是wei-wei土生土長之處。是家父租用的鄧肇堅先生之家族產業。在我印象裏鄧肇堅先生是位帶有廣東南海口音(和家父一樣)的慈祥長者, 他常上門找家父閒談。50年代鄧氏家族把整座樓房送給跑馬地東蓮覺苑, 從此wei-wei再沒有見過鄧先生了。
60年代初家兄和wei-wei都已在社會謀生, 於是家父宣佈退休, 結束鹽舖生涯, 我們便從港島遷到九龍去, 父母便從此安享晚年。
居住新街市街的年代是家父最自豪的日子, 他在那兒成家立室, 養兒育女, 也幫過不少裏親外戚解決困難。
家父在新街市街開鹽舖, 說得好聽, 他是老闆, 人稱「萬盛」, 因為鹽舖名字叫「萬盛」。實則家父一身勞碌, 鹽舖生涯不易捱, 他是老闆也是店員兼送貨員, 隨時要背起一百幾拾斤鹽送去買主處。wei-wei和家兄讀小學就開始要幫手送貨, 記得最遠要送到中環港中醫院的厨房, 手抱10斤鹽從上環走到中環的半山, wei-wei一點也不疲累, 反而覺得可以幫輕家父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們的店舖分作三部份: 主部份在正中, 日間是門市部(主要是由家母照顧), 黃昏收舖後就是我們的臥室; 第二部分是連着主部左邊的一間大房, 那兒除了用作鹽倉外, 也是家父的工作間; 還有第三部份是在主部的右邊, 但被上落樓上的樓梯隔離, 是厨房、沖涼房及鹽倉。我們就在第三部份小解, 若要開大就要立即跑到公廁去。公廁在平香茶樓對面的三叉路口。
鹽是大批向鹽商購買的。原裝鹽大大粒, 雖要磨碎, 用鹽水洗白白, 瀝乾水, 才可發售。
最初家父用手推石磨, 後期才改用摩打推石磨, 但仍要用人手加鹽到石磨去。其實最辛苦是洗鹽的過情, wei-wei見家父在天寒地凍的晚上, 只穿一件短袖內衣, 把雙手插入鹽水大桶裏, 像洗米一樣把鹽不停地攪左攪右, 然後用竹製鏟子, 把鹽撈起來瀝水。we-we每次見到都非常難過!!! 加上父親已體弱多病, 令wei-wei無心向學, 在升中二那年便轉讀社會大學了。
家父當鹽舖老闆的最開心時刻是在早上起床即到添男茶樓嘆其一盅兩件。我間中得到母親允許去茶樓找父親, 才有機會飽嚐大雞包一個。
我們鹽舖厨房的隔鄰有間專批發梅菜、榨菜、大頭菜之類的鹹菜舖, 名字叫「公興」。 公興傍邊有個香煙檔, 檔主是家父同村的妹妹, 所以wei-wei叫她做姑姐。第二次世界時, 姑姐被日本兵打到腰傷, 因而挨痛一世。
在五六十年代, 家母常派wei-wei陪姑姐去睇醫生, 因此姑姐常在下午給wei-wei錢, 叫wei-wei到平香茶樓買新鮮出爐的雞尾包, 兩姑侄吃得多滋味。這便是多勞多得啦!
*****************************************************************************
每個人都有難以忘懷的回憶
wei-wei 剛(17日)看完網友-"人在雨中淋"在「母親的故事」裏細訴他的童年境況。
好懷舊的圖片及家族史!
回覆刪除圖片來自網友懷舊堂主之懷舊香港的網誌。時光飛逝, wei-wei的童年距今已超過半世紀, 如今回顧往昔好像是昨天的事。
刪除依家已經冇乜呢類店舖喇.大家都過着一式一樣的生活,百佳,惠康,大家樂....噢.
回覆刪除像家父那樣一腳踢, 由磨鹽、洗鹽、瀝乾水, 兼送貨的老闆, 可能全港九只得萬成一家!
刪除係艱難年份出生嘅人,童年生活真是有苦有樂呢。
回覆刪除知足者貧亦樂, wei-wei和家人食豬油豉油或買五仙水豆腐加D撈飯便吃得滋滋有味。wei-wei童年像個野男孩, 整天流連在街頭, 不亦樂乎!
刪除幾辛苦都走到今天了. 可幸有個溫馨的回憶. 祝好.
回覆刪除野孩子的生活, 特別值得wei-wei回憶。也因為自小便習慣獨來獨往, 所以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 懂得保護自己的性格。
刪除很喜歡聽上一輩的故事。
回覆刪除那年代的人克苦耐勞,生活簡單純樸,早上一盅兩件,閒來聽聽粵曲或看看大戲,己是很好的享受。
謝謝wei-wei溫馨的童年回憶,相信也勾起了各人的童年回憶。
我剛剛帶着淚看完Kent Luk-人在雨中淋的回憶:-
刪除http://manunderrain.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html
鹽家故事,香港精神。
回覆刪除事過境遷!wei-wei 常回味當年情的。
回覆刪除